“再生利用”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
有人過于夸大固體廢物再生利用對于原生資源替代的正面效益,片面宣傳回收一噸廢塑料、廢紙、廢金屬能夠替代多少原生資源,減排多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,但是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:再生利用也要消耗資源能源,同時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,如果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,在經濟上就不一定是可行的,如果從全生命周期來衡量,在環保上也可能沒有優勢可言,否則就難以解釋為什么發達國家垃圾已經得到較好分類,而且擁有先進的再生利用技術,為何不在本土實現“資源”的再生利用,而是優先尋求出口到發展中國家。
中國已經提前半年公告,2017年底前將禁止進口生活源廢塑料,但發達國家仍然希望通過施加壓力、通過交涉或談判促使中國改變政策,或者尋找下一個“接盤俠”,而不是在本國建立再生利用設施。進口廢紙、廢塑料的價格較我國本土回收的廢紙、廢塑料價格高約30%,說明發達國家分類垃圾的品質已經較我國為高。發達國家還準備采取進一步措施提高出口固體廢物品質,以滿足中國更加嚴苛的進口標準,也不愿意在本國進行再生利用,可見“再生利用”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。
不管是進口固體廢物,還是我國自身分類回收的固體廢物, 其再生利用過程都必須保證環保達標,注重全生命周期綜合環境績效最優。因此,我國在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,必須糾正“只管分類不管去向”、“只管利用不管環保”、“只管局部不管全局”的片面觀念與做法,從改善環境質量全局出發,從全生命周期視角思考,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全鏈條設計,強化全過程環境監管,提升垃圾分類處理技術水平與環境管理水平,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。
——劉建國:《禁止洋垃圾入境對我國垃圾分類的意義與啟示》